猫,猪和死亡

何金野

首页 >> 猫,猪和死亡 >> 猫,猪和死亡全文阅读(目录)

第二章 这是谁的案件?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你们有没有看过那种少年犯的案件?”

    这条提问就是挂在呼叫APP问答社区的深夜推荐上,一开始并不起眼。标题普通,配图也只是几个模糊案件的截图,可慢慢地,它爬上了热榜。

    底下的答案各式各样,有的耸人听闻,有的理性分析,有的只是猎奇谈资。

    “我记得南余市有个案子,一个女孩跟同桌大打出手,失手把人推下楼梯,动机好像只是因为被嘲笑了成绩。”

    “孩子怎么能杀人呢?那是因为有人早就在杀他们了。”

    “看过一个,十岁男孩因为父母管得太严刀了亲妈,太吓人了。”

    “有个案子,是小女孩长期揍弟弟,说弟弟得到了她没得到的爱。”

    “以前我们县有一个初中生,拿砖头砸了老师,后来查出来他一直被老师羞辱。”

    各种案子层出不穷,评论区也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

    一边说:“未成年人再怎么样也不能杀人。”

    一边说:“一个孩子怎么可能无缘无故杀人,背后一定有大人该负的责任。”

    当舆论还在交锋的时候,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新回答突然火了。它没有标点,没有截图,没有煽情的标题,一个新回答被顶到了首页:

    “我写过一个小说,主角是个十二岁的男孩,他杀了姑姑和表弟。男孩出生在南方的一个山沟沟里,从小父母离异,被扔给姑姑抚养。姑姑表面上说得好听,他因为学习好被寄养在姑姑家,姑姑是个控制欲极强的女人,每天对他冷嘲热讽,还逼他背一些根本听不懂的英语单词,做错题就让他跪着,对他从来没有好脸色。

    她会逼他吃剩菜剩饭,说‘省一点是一种美德’,会在他睡觉时把他叫起来检查作业,错一题就罚跪在厨房地砖上。

    姑父是个西装笔挺的男人,经常加班,但每次回家都要让他洗脚,有几次在他洗脚的时候会摸他的脸,说‘你长得像我小时候最好的朋友’。他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他只知道自己一闭眼,就会梦见那双手。

    在学校,他成绩很好,老师夸他‘懂事’,‘自律’,‘比很多城里的孩子还好’,结果那天下午放学,城里的男生就把他的作文本丢进了水池,还被一群城里的同学堵在小卖部后面扇巴掌。

    爸爸把他送来姑姑家的时候,在他内裤里封了好几百,他把大部分都给了姑姑,只留下来几元,后来偷偷存了好久的零花钱在文具店买了台盗版游戏机。夜里他玩得太高兴,发出了声音,被姑姑听见。她把游戏机摔了,还说:“你以为你是我儿子啊?玩什么游戏?你就是个寄生虫。”他没有说话。他只是把地上的游戏机一块块捡起来,用袖子包好。第二天夜里,他在厨房拿了把菜刀。

    他不记得自己砍了几刀。只记得弟弟哭了一声,说:“哥你疯啦?”

    后来警察来的时候,他蹲在地上,抱着弟弟,跟他们说:‘我没想杀他,我只是想被尊重,我想赢一次。’”

    这篇小说没有附原文,只是用这种大略形式讲了个完整故事。没有过多修辞,也没有为少年开脱。只是描述。

    但就是这样一段文字,评论瞬间爆炸。

    “这是你写的?还是你改编的案件?”

    “你是不是有病,在替杀人犯说话?”

    “这是你写的?你在洗白杀人犯吗?”

    “看着太真实了,像是真的案子。”

    “你这语气太冷静了,看得我头皮发麻。”

    “我不接受你这种美化暴力的写法,你知不知道被害人有多无辜?”

    更多人点进了作者主页,发现她的名字叫“十六岁一枝笔”,除了这个小说,只有极少数回答,风格都偏沉重。

    一条是:“你童年最害怕的是什么?”

    她写道:

    “我小时候怕锁门的声音,咔哒一响,就知道要出事了。”

    另一条是:“你怎么看校园暴力?”

    她写道:

    “它和家庭暴力一样无解,因为它们不被当成暴力,不不过校园暴力连一个‘家’的概念都不肯给你。”

    也有人提出不同声音:“你们看清楚了吗?她写的是小说,她甚至没为那个孩子辩护,只是在还原。”

    但舆论不是逻辑构成的,而是情绪的洪水。

    最热评论变成了:“你小时候是不是也想杀人,所以现在才替这种人说话?”

    有人扒出她在三个月前,曾分享过一篇短文,描述一个小女孩因为拿了全年级第一名,被人往课桌里倒了牛奶。文末她写了一句:“她洗干净课桌,再也没考过第一。”

    这些细节加起来,让网友们产生了不安。

    “她是不是有病?”

    “她不是真的在写小说,她是在用别人的故事洗自己的创伤。”

    “你是不是也想过杀人?是不是你小时候也有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猫,猪和死亡请大家收藏:(m.mingyutales.com)猫,猪和死亡明隅传奇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