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猪和死亡

何金野

首页 >> 猫,猪和死亡 >> 猫,猪和死亡全文阅读(目录)

第二章 这是谁的案件?

上一页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冲动,所以你写这个故事来安慰自己?”

    很快,有人翻到了几年前的帖子截图,说这个ID曾发过一句话:

    “有时候我觉得,只要我当时握着剪刀,我的人生可能就会变成另一个方向。”

    这条评论被顶上了首页,许多留言涌了上来:

    “所以你就是那个潜在的杀人犯咯?”

    “你别写小说了,你去看病吧。”

    “建议警方介入。”

    当晚,关于“少年弑亲小说”的话题冲上热搜。不过有一条评论很快被顶了上来,获得大量点赞:

    “大家有没有想过,她从头到尾也没为那个男孩开脱?她只是让你看到他为什么会那样。而你们,第一反应不是理解,而是批评她是不是‘共情错了人’。”

    这条评论在热搜榜上停留不到十分钟,就被新的负面舆情压了下去。有人自称是她学校的学生,匿名留言:

    “她是我们学校的,我们学校有个女生以前就被霸凌过。她写小说那段时间有一次还被叫家长。”

    “听说她爸妈离婚了,她小时候住亲戚家,被打得很严重。”

    “她就是那个主角,她写自己呢。”

    还有人开始人肉她,发了一张她的照片,说:“看看,这就是那个写‘少年杀人’小说的女生。”照片很模糊,女孩坐在学校花坛边,头发挡住了半张脸。评论里有人骂,也有人心疼。整件事到了这里,本来应该止步于一次争议性的创作,却在第二天清晨翻出了新波澜。

    一名自称是某重点高中学生的人在贴子下留言:

    “我们学校好像有个人和这个ID的说法一模一样,她写了个小说,还给老师看过稿子。”

    “她初中时候被霸凌过一次,我同班的朋友记得,那时候她成绩特别好,有人嫉妒她,往她校服里塞垃圾。”

    “还有人说她妈妈以前打她打得特别狠,拖把都砸断过,就是最近几年她成绩好了才没有打过。”

    这段留言迅速被转发出圈,标题变成了:

    “网友自述童年暴力经历写小说洗白少年杀人犯,真实身份或曝光!”

    评论区分裂得更彻底了。

    有人说:“她根本不是想引起反思,她是在代入。”

    也有人说:“是不是有人不愿意看到社会问题被写出来,就非要污蔑作者?”

    就在大家争相讨论她的真实身份时,原发帖者突然又出现了。

    她没有争辩,也没有解释。

    她只留下了一句话:

    “我小时候也恨过人,你们担心的事情,我没有,我也不会。”

    这一句话,像石子扔进夜色深潭,会被发现吗?其实并一定被看见,没有泼天煽情,没有剧烈反驳。

    只是能触碰到谁的心,反而认为比任何一次辩解都更沉重。

    评论又开始转向,有人写:“她不是在为男孩洗白,她在问我们为什么从来不追问那些加害者。”

    也有人反问:“所以你没杀人,你就想告诉我们你比那个孩子强?”

    不过这样的事情,吴倩瑜并没有注意到,她只是为了写一个关于“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的小说开了一个话题去等待别人的留言,她没想到过自己删掉了话题,还有人会新建这个话题。甚至完全没想到青少年其实也在思考这个事情,甚至比她更为重视。

    远在海外读书的吴倩瑜暂时把这本小说放下了,她明白自己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去讲述这个故事,她也不想再把这个事情夸大成更为引起情绪的事情,那不是她的本意。

    吴倩瑜同样明白,想用一篇小说去探讨这种悲剧事情里谁错了是很难有结果的。

    理性来讲,她必然知道她小说里的赵安东一定是错误的,杀人的动作本来就是一个错误的结果,所以她让赵安东成为一个精神疾病患者永远在精神院里,她确实认为赵安东是错的。

    但吴倩瑜也知道悲剧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比起想论调谁是错的,她希望能用一个小说让读者重视起来关于“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的事情。

    她期待着:

    欺负人的忍忍自己要欺负人的心。

    被欺负的人忍忍自己想要过激行为的心。

    但是这可能吗?

    人本来就是在遭受危机时会用一切手段保护自己的生物。

    比起吴倩瑜小说可能带来的舆论,这条‘十六岁一枝笔’的发言,明显带来的舆论更为强烈。

    不过,‘十六岁一枝笔’没有再回。

    只是消息总会传到了她的学校、她的母亲那里。

    甚至传到了曾经那个她不愿回忆的房间。

    可那些更难听的话,才刚刚开始。

喜欢猫,猪和死亡请大家收藏:(m.mingyutales.com)猫,猪和死亡明隅传奇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