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历史直播破除洗脑包

绝胜南陌碾成尘

首页 >> 我靠历史直播破除洗脑包 >> 我靠历史直播破除洗脑包全文阅读(目录)

苏轼(3)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跟着up看辟谣估计就这点不好,up实在太会偏题了。

    明明要辟谣苏轼孕妾换马,只需要说明谣言出自晚明和现代添砖加瓦两件事就好,但up居然一路把话题拐到了解放后。

    唉……up查资料的时候真的觉得这个故事也应该被传播,那个故事也应该被传播,干脆把所有事都塞进了视频。

    模糊重点,扰乱主题。

    但up觉得,既然讲到了古代女人不被当人看这个话题,那至少也该给大家讲一下我们现在的社会多么美好,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多么幸运。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相对于那些过去。】

    “天幕何必如此为难。”王安石摇头。

    天幕讲了这些,对他们这些先人是好事。他们在天幕里看到了后人的生活,羡慕之余,也放下了对子孙后代生活的担忧。

    人人平等,国家不需要控制官奴官妓为国卖身,这说明后世经济繁荣。

    国家不用从人民身上榨出汁水,就能强盛;最底层的人民不用被国家敲骨吸髓,能拥有自己的生活。

    或许现在,他们也在某个地方观看天幕,放下自己谋生的活计,只为了片刻欢愉。

    能养出讲天幕的up这种明显自发向群众传递知识的闲人,后世人究竟悠闲富裕到什么程度……

    王安石长叹一声:“三代之治,莫过于此。”

    “平等……平等。”至高无上的皇帝念着这个词,突然泄气。

    一个皇帝突然说要废奴,大臣会用不懂事的眼神看他;

    一个皇帝一直说要废奴,大臣会尝试把他架空,会诅咒他、憎恨他。

    如果人人平等是后世国家繁盛的基础,他便是空见宝山,无路可往。

    他听见耳旁掠过司马光的叹息,飘过王安石的感叹。

    “后人一句平等,是救苦救难。如今民间奢靡之风起,无人去看那些奴隶。”

    “君实说的是。大宋富裕,而民间叛乱多起,这便是由于佃农不能受国之恩,困于地主手下。

    “乡党势力盘根错节,地主小吏暗中盘剥,减税免税难于下乡。佃农苦不堪言,地主倒有空奢靡!”

    那身为皇帝,他该如何?

    听着臣子们渐渐义愤填膺的话语,赵顼想起那条出自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提议——

    “青苗法”。

    政府于麦苗青黄不接、农民最穷困时向农民放低利贷,既避免了农民借地主高利贷被逼家破人亡,又能为国库聚财。

    为贫农谋利,是不是“人人平等”、“国家强盛”?

    【好啦好啦,拓展也拓展过了,我们就回到我们熟悉的文史辟谣。

    现在我们要讲的,就是所谓“一树梨花压海棠”。】

    寺庙外春花绚烂,王朝云放下手中念珠,抬头去寻春景,不见雪白梨花。

    汴京梨花灿烂如雪,到了钱塘就只剩稀疏几棵。自古繁华的钱塘都留不住这天上美景,更湿更热的岭南又怎能拥有高洁的梨花?

    “梨花海棠,红白错落相映成趣,如白雪红梅。想来是后人觉得这话符合东坡公的高洁品格,就将这句诗按到了东坡公头上。”

    【苏轼写过“一树梨花压海棠”这个谣言,首次出现于建国后。

    1985年,湾湾学者姜涛编订一本《中国传奇》,记录了苏轼朋友张先以85高龄迎娶18岁小妾,被苏轼写诗嘲笑: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苏轼坐在药炉前,两腿叉开,一下下扇着药炉下的明火。火随风势飘飘荡荡,苏轼的思绪也随之飘到了过去。

    张先确实娶了小他许多的妾室,他也写过诗去嘲讽他。

    可那首诗是他炫技之作,短短几句诗塞满了典故。至于那什么“鸳鸯被”、“成双夜”,还有那狎昵至极的“压”……

    呸!这种轻薄艳诗怎么可能会是才高八斗的他写出来的!

    “莫不是后人眼里,我其实只是一个轻佻之人?”

    一句疑问,只换来寺里和尚的一句“阿弥陀佛”。

    【对于这个年轻到意想不到的现代谣言,你说造谣的人没文化吧,他知道苏轼作诗嘲讽张先的事情;你说造谣的人有文化吧,他又把苏轼好好的七言律诗替换成了一首与苏轼才情完全不搭的清朝小诗。

    没错,苏轼嘲讽张先的,其实不是什么“一树梨花压海棠”,而是《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

    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苏轼这首诗虽然只是写来谴责朋友,却语言精炼,典故颇多。

    短短一首诗里,我们就能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靠历史直播破除洗脑包请大家收藏:(m.mingyutales.com)我靠历史直播破除洗脑包明隅传奇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