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不对呀!中华书局不是把崔文印整理的《靖康稗史笺证》列入“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了吗?这真的是清朝末年传出来的伪作吗?
是的。与互联网上靖康黄/谣愈演愈烈相对应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对这套书以审慎的态度进行质疑,推翻了《靖康稗史》的所谓“信史”地位。】
“郑圣人——官家赐花石一副——”
远处传来宦官的声音。郑皇后昂首看去,只见一名“美髯公”带着后面的队伍,抬了几座山来。
“诸位娘子也在?正好。”那“美髯公”带着笑恭维两句,“韦娘子……诶呀,王娘子也在。陛下知道王娘子生育帝姬功高,特赐一副花石,希望娘子暂解忧心。”
王德妃看着自己带来的惠淑、康淑、顺德、柔福四位帝姬,再想到自己生的赵楷、赵植两个皇子。他们没有一个逃过靖康之乱,官家倒想给他们的母亲送花石来消去不满。
女儿没有像后人编造的那样受辱,可历来亡国公主,有哪些个是过得好的?
隋灭陈,乐昌公主下嫁杨素为妾,宁远公主没入后宫隋文帝为宣华夫人……独孤皇后独霸后宫,隋文帝也只敢在她去世后偷腥。若她成了太后,宁远公主只怕要在宫里蹉跎一生。
她的女儿们去的还是蛮夷之地,未来又能过得怎么样?
郑皇后入室,片刻后身后带了宫女,宫女捧出一纸歌。
她眯起眼睛去看“美髯公”:“你是……童贯的义子?”
“是,小底的叫童武。义父不能常在身边服侍官家,小底的便来替他尽尽孝心。”
“那你便帮我将花石退回。”
“郑圣人!”
郑皇后转着手中镯子:“官家知道我生性简朴,舞文弄墨也做得。妾已上表陈情,官家不至于把气都撒到你们身上。”
她的丈夫即位以来多兴花石纲,有什么珍贵的东西都要拿到京城看看,养起了大批大批受贿押差。这群押差仗着自己给官家运货,在乡中用官家名头无恶不作。
今日是她第一次干政。国都要亡了,还养什么废物,赏什么花石,聊什么女人不能涉政!
童武带着大石匆匆远去,郑皇后想起他名字,真是熟悉。
在哪儿听过呢?
韦婉容上前,话语轻柔:“圣人,那童武随着童贯征西夏,在童贯隐瞒大败向朝廷报捷时说了几句话。后来他不知怎么,就又回了宫里。”
郑皇后笑着往后一旋身:“婉容,你可要好好教养老九!他这唯一逃过靖康耻的皇子紧俏得很!”
韦婉容自然应下。
【据《靖康稗史》的序言,这套书应该作于宋朝,是北上的某臣化名“确庵”编纂,后来又有宋人化名“耐庵”重编,最后在清朝光绪年间被谢家福发现。
但是中间断裂的这几百年,不像《耆旧续闻》在《四库全书》和《文渊阁书目》里还留了点痕迹,《靖康稗史》完全消失在人们眼中。
崔文印先生在《靖康稗史》中发现了朝鲜王遗德(李芳远)的序言,于是他推测,此书在国内失传,却在朝鲜得到保存,之后又从日本传回中国。
然而朝鲜并没有关于这本书的任何记载引用。
我们就假设这个推测是真的吧!李芳远是明朝前期的朝鲜国王,他写序言时《靖康稗史》已经传入朝鲜百年,就是说《靖康稗史》至少在元朝传进朝鲜,再在清末传回中国。
那《靖康稗史》拥有的应该是原汁原味的宋朝文字,不受明清鼎盛的小说文学影响。】
朱元璋在殿里踱步,身边是一群成年的皇子们,和刚刚赶来的发妻马皇后。
“妹子你怎么来了?之前你推辞了那么多次,今天倒跑来前朝了。”
马皇后知道朱元璋心烦后人不信明朝编的大书,往亡国的汉人公主身上泼了那么多脏水。他从底层起来,喜欢女人贞洁,但真遇上了这种造谣的可不会手软。
尤其那是汉人的公主,泼上了被异族蹂躏的脏水。
“今天事大。汉人公主都被造这种谣了,我一个国母不来和你呆着我也不放心。大明,也是汉人的朝廷啊!”马皇后忧心道。
太子朱标苦笑一声:“父皇,母后!现在唯一能笑出来的,只剩下天幕说的明朝小说昌盛了!”
【《靖康稗史》里面错误其实很多,我们真要把它说完,大家都要看着屏幕睡着了。所以我们从简从速,尽快让大家知道为什么这是假的。
首先呢,我们要知道,《靖康稗史》出现前几年,它的假发现者真作者谢家福跑去书店,买了一本当时大卖特卖的清朝特供袁本《三朝北盟汇编》。
好巧不巧,袁本《三朝北盟汇编》以错字多出名。比如“都辖”被抄成“都辐”,“习驭直”被抄成“习驭司”。
喜欢我靠历史直播破除洗脑包请大家收藏:(m.mingyutales.com)我靠历史直播破除洗脑包明隅传奇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