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陈老,全名陈建勋,退休前是市里某个重要部门的领导,如今却被多种慢性病折磨得形销骨立。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糖尿病,几乎老年人能得的常见病他占全了。这次入院,是因为持续的腹胀、食欲极差,整个人精神萎靡。病历上记录着厚厚一沓检查结果和用药调整,西医的手段用了个遍,中医科这边也换了几轮方子,效果始终差强人意。
第二天跟随李国手查房,林婉儿第一次见到了这位陈老。他靠坐在病床上,头发花白稀疏,面色晦暗,眼袋浮肿,嘴唇也没什么血色。李主任上前询问:“陈老,今天感觉怎么样?胃口好点没?”
陈老缓慢地抬起眼皮,声音有气无力:“还是老样子…吃不下,肚子胀。”
“晚上睡得好吗?”王德斌医生也上前一步,观察着他的舌苔。
“咳咳…睡不踏实,老醒。”陈老说着,又咳嗽了几声。
李主任和王医生仔细询问了二便情况,又切了脉,讨论了几句用药的微调。整个过程,陈老显得很被动,问一句答一句,眼神里没什么光彩,透着一股深深的倦怠和对自身状况的无望。
林婉儿站在后面,安静地观察着。她注意到,无论是李主任还是王医生,问诊都非常专业细致,但似乎都围绕着具体的症状打转:腹胀怎么调,失眠怎么治,咳嗽用什么药。这当然没错,对症下药是基本原则。但看着陈老那明显低落的情绪,以及病历上反复提及却始终改善不大的消化问题,她脑子里冒出了别的想法。
【这不光是器官的问题了…典型的身心疾病。长期的慢性病消耗,加上退休后的失落感,精神垮了,身体怎么可能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他这胃口不开,营养跟不上,吃再多药也吸收不了,恶性循环。】
她想起在现代医院轮转时,接触过不少类似的老年患者,除了药物,心理支持和营养干预同样重要。【心理疏导…营养支持…八十年代好像不怎么提这个。】
查房结束,回到办公室,李国手正在调整陈老的处方。林婉儿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过去。“师父。”
“嗯?有想法?”李国手抬起头。
“师父,我看陈老的病历,还有刚才查房的情况,”林婉儿组织了一下语言,“我觉得陈老除了身体本身的病痛,情绪状态对病情影响很大。他长期情绪低落,忧思伤脾,这会不会是他消化功能一直难以恢复的重要原因?”
李国手放下笔,看着她:“嗯,你注意到了这一点,很好。情志因素确实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面。之前的方子里,也考虑了疏肝理气、健脾安神的药物。”
“我是想,”林婉儿继续说,稍微放低了声音,“除了药物,我们能不能…就是…多跟他聊聊天,开导开导他?还有,他的吸收功能太差了,单纯用药效果有限,能不能给他做点特别的、容易消化吸收又有营养的药膳配合治疗?”
“开导?药膳?”李国手沉吟了一下。王德斌也停下了手里的活,看向林婉儿。
“心理上的开导,我们医生平时也会做,但系统的疏导,现在医院里还没这个条件。”李国手解释道,“至于药膳,想法是好的。但要针对陈老这么复杂的体质,配伍必须非常精细,不能随意乱来,否则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
“师父,我知道药膳需要谨慎,”林婉儿赶紧表态,“我可以利用休息时间查阅古籍和资料,根据陈老的具体情况,设计几款健脾开胃、安神补脑、容易吸收的药膳方子,写出来您和王医生先审核。至于开导…我就是想,能不能多花点时间陪他聊聊家常,听听他的心事,也许能让他心情舒畅一点?”
李国手看着自己这个新收的徒弟,她眼神清澈,语气诚恳,提出的想法虽然在当下显得有些“超前”,但确实是从患者整体出发考虑,符合中医“治未病”和调理整体的思路。他想了想,看向王德斌:“老王,你看呢?”
王德斌点了点下巴,没说话,算是默认。
李国手这才对林婉儿说:“行,那你先去研究药膳方子,拿来我看看。跟病人沟通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干扰正常治疗。记住,一切都要在我的指导下进行,有不确定的地方,随时问。”
“是!谢谢师父!”林婉儿心里一喜,立刻应了下来。【小case,hold住!先从药膳入手,这个我熟!】
接下来的几天,林婉儿一有空就扎进医院的图书室,翻阅关于药膳、食疗的古籍和现代中医杂志。她结合脑子里现代营养学的知识——哪些食材富含易吸收的蛋白质、维生素,如何搭配能促进消化酶分泌,同时又符合中医健脾益气、和胃安神的原则。
她精心设计了几个方子:比如用山药、莲子、芡实、小米熬制的【四神健脾粥】,取其健脾益气、固肾涩精之效,且口感软糯易消化;还有用黄芪、当归、枸杞炖的【芪归乌鸡汤】,补气养血,适合陈老气血两虚的状态,但用量都经过
喜欢八零年代:签到系统带我起飞请大家收藏:(m.mingyutales.com)八零年代:签到系统带我起飞明隅传奇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