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她在京城生活的时间,也不过只有十三年。
但这十三年发生了太多事,先是母亲去世,又是父兄险些战死沙场,后面跟着圣上赐婚——
多像说书人嘴里天定良缘的故事?她和梁椟的婚姻,居然是皇帝听说他俩是青梅竹马后,一拍脑门儿定下的。
且不论赐婚压根没有拒绝的余地,更邪门儿的是,梁椟分明还算是陶珑她爹的半个徒弟,如今这门婚事细算起来,居然还是陶家高攀。
梁椟的父亲是锦衣卫,母亲是京城六品官的女儿,在京城这地界说不上显贵,但看在锦衣卫的面上,也无人敢招惹。
两人能相识,还是因为梁椟父亲因公殉职,生前将自己的妻儿托付给了年轻时的好兄弟,也就是陶珑她爹,陶泱。
那之后,陶泱将梁椟母子二人安顿在陶家附近,并且收梁椟做了徒弟,跟着自己在陶家习武。
谁能想到,梁椟之后虽然走上了父亲的老路,却一路窜天猴似的升迁,不仅很快就升至千户,还被皇帝看重,进入北镇抚司,成了天子近臣。
而陶泱,因为头脑简单且一心效国,虽然这么多年官职没升过,却很受皇帝青眼。
赐婚的原因大概也在于此——
两个孤臣结合,皇帝放心。而且将陶家女儿嫁给梁椟这个宠臣,也算是变相告诉所有人,他同样看重陶家。
这么一通操作下来,除了两个当事人,好像两家人包括皇帝都很满意。
陶珑也并非不满意。只是对于自己的婚姻被当作筹码这件事,稍微感到了一丝荒诞。
她清楚,这已经是自己的择婚对象里最好的一个。她不可能不成婚;成婚对象里,不是找个门当户对的,就只能低嫁。
不过,当时其实也有个家世显赫的对象蠢蠢欲动,还好没能来得及,不然别说陶珑,只怕她爹也要被怄得几天吃不下饭。
眼下,皇帝直接拍板此事,尽管提了提陶家的地位,但陶珑本人却在这里面消失了。
没人问过她是怎么想的。
陶珑以为自己早就想通了,她的婚姻势必只能成为利益交换的一环,但真到了这个时候,她还是不免难过。
不过她很快就哄好了自己。
至少对象不是什么歪瓜裂枣,而是一个样貌和才华样样都出挑的很拿得出手的男人。
虽然吧,除了光屁股,梁椟什么样子陶珑都见过,熟悉得和左右手似的。一般来说,这种情况,要产生什么男女间的情愫,多少有点难为人。
但陶珑偏偏还就有那么点喜欢梁椟。尽管只有一点。
没办法,亲哥太粗鲁,哪怕长相继承了父母的优点,她也欣赏不了一点;她爹手下的其他“徒弟”,不是年纪太大就是相貌乏善可陈。
在陶珑沉闷的少女时光里,梁椟太亮眼了,让她很难因为“熟悉”这个无关紧要的原因就忽视他。
只是梁椟大概对她没什么感情,每每见了陶珑,脸上即便原本挂了笑也会立刻收敛,借着“男女授受不亲”的由头,恨不得拉开二里地的距离,说话都要隔着半丈远才敢开口。
天知道梁椟被赐婚那刻是什么心情。不爽?难受?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
毕竟,婚姻中最难克服的就是两个家庭的矛盾,但他们两家压根没有矛盾,陶泱很喜欢自己的女婿,梁椟他娘朱清研也很喜欢自己的儿媳妇——双方亲人都这么满意,他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两眼一闭,日子不就这么过呗。
成婚前两年,他们也确实算是琴瑟和鸣。
有着过去近十年相处时光的铺垫,两人很清楚对方的追求和志向,也很了解对方的为人,所以十分放心地放彼此大胆去搞自己的事业。
事业,对梁椟来说,是锦衣卫的差使,对陶珑来说,是经商。
大齐的民风比之前朝已算开放,对女子在外讨生活一事并未设限,只是旧时的思想根深蒂固,大部分人依然觉得,女人还是安分些,在家相夫教子就好。
很不巧,朱清研就是这样的人。
回到京城不过一年,陶珑的母亲就因病过世。八岁的孩子才从书上读到过“子欲养而亲不待”,就再也看不见自己的母亲。
这个时候,是朱清研接纳了她。
和生母如出一辙的温柔,连将她拥进怀里时轻拍后背的小动作都那么相似,可以说,朱清研就是陶珑的另一个母亲。
所以她怎么舍得让自己的母亲为难?哪怕她很清楚,朱清研即便知道自己出去“抛头露面”也只会嗔怪两句,但陶珑实在不愿做任何让她难过的事。
最后,陶珑只得将自己的满腔“抱负”全都施展在了嫁妆里的几家铺子上。
回想起来,那几年简直就像
喜欢守寡三年后亡夫诈尸了请大家收藏:(m.mingyutales.com)守寡三年后亡夫诈尸了明隅传奇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