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少年行

千秋霁

首页 >> 大夏少年行 >> 大夏少年行全文阅读(目录)

第7章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页 阅读记录
    裴逍冷冷扫了他一眼,没有回答。她将被子往上提了提,坐起来,伸手摸到酒瓶拿起来打开便要喝。

    百里摇光抬手握住裴逍手臂,制止了她,口中道,“年纪不大,怎么天天喝酒?”

    裴逍使劲拽了下手臂没拽出来,便抬起右手向百里摇光胸膛攻了过去。

    百里摇光脸色微变,松开裴逍,猛地向后退开几步,“真是疯了,不让你喝酒,你还要动手?!”

    裴逍举起酒瓶猛灌了一口,咳了两声,合上瓶塞,将酒瓶仍旧塞回枕头里侧,重新合上帐幔,倒了下来。

    “爱喝喝去吧。我要再管你,就把头砍下来,给照夜白踢!”帘外百里摇光愤愤骂着也回去倒在了床上。

    一会儿的功夫,便听到裴逍那侧传来了平稳的呼吸声,百里摇光桃花眼大睁,喃喃道,“这人到底是有什么毛病?!”一早,阮柏聿面带微笑、步履轻快地迈进课室,朗声道,“今天我们来上史学课。”

    原来史学课的授课博士,也是阮先生。

    “可能有不少学子会问,学史有什么用?那么我跟诸位讲一句话,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带着这句话来学习,等到此学年末,相信大家会有更深的体悟。”

    “这节课,我先来为诸位讲解下我们大夏朝的历史演进。”

    “唐自安史之乱后,逐渐衰微,唐末藩镇割据,皇权旁落,被迫禅让梁王朱温,建立了后梁。此后中原王朝更迭,先后经历梁、唐、晋、汉,直至我朝太祖皇帝郭威建立周朝。后来,世宗皇帝也就是我大夏太宗皇帝柴荣即位,先后灭后蜀、南汉、南唐、吴越、统一中原地区,收回燕云十六州,改国号为大夏,并改皇族姓氏为夏,以示皇族命运与国祚相连。太宗迁都长安,定汴梁为东都......”

    这段历史父亲也给裴逍讲过多遍。太宗是不折不扣的一代明君,结束了唐末近百年乱世,一统中原,还将先前战乱中被献给夷狄的燕云十六州都收复了回来。而且太宗在位期间,改革朝政、整军强兵、减少赋税、与民休息、修订礼乐刑典,为大夏王朝开创了大好的江山基业。

    “自太宗以来,经高宗传至先帝,朝政清明,百姓安居,边境也较为安宁。直至十几年前,在我朝北部的狄族,突然进犯......”

    后面的事情......,想到此前在寨中、在县学听到的,裴逍吸了口凉气,合紧了两只交握在身前的手。

    “寰州刺史凌风敖叛国与狄族串通,致使狄族连破边境云州、应州、寰州三城而没有任何军情传回。在寰州城,当时的折冲都尉百里铭将军察觉异常后,率兵欲反凌风敖,被其杀害。”

    阮先生讲到此处,裴逍听到旁边百里摇光呼吸声明显加重,桌案下传来了咯吱的声响,裴逍侧头看去,见百里摇光桌案下的一只拳头握得紧紧的,想来方才便是他握紧拳头发出的骨头声响。

    百里铭将军。大夏朝百里姓氏少见,可能是百里摇光家族中的长辈吧。军将世家,尽忠职守,没死于战场,却死于自己人的手下,想来可憾亦可悲。

    “凌风敖向北狄献城,寰州军民因反抗凌风敖的命令,抵抗狄族,被北狄屠城,全城军民除了凌风敖夫妇,全部丧命。”

    课室中异常安静,学子们的呼吸声都能听得清楚,有几个学子愤愤地握紧了拳头。

    “北狄继续向南入侵,又攻下了朔州、雁城,这时军情方才传回朝廷。先帝急召忠国公、镇国将军调军增援,守住了雁门关,夺回雁城、朔州,方才平定北境狄患。而朔州城以北的云州、应州、寰州三城至今仍被狄族占据。”

    “因为凌风敖叛国,其岳丈一族,也就是先太子太傅谢渊谢家,被全族处死。”

    “活该!”一个学子愤怒的声音突然响起,打断了阮先生的讲述。

    只见夏清泽拍了下桌案,接着怒骂道,“我看先帝还是太仁慈了!”

    学子们跟着议论起来。

    “就是啊,凌风敖害了多少人哪。”

    “现在那三城都还在狄族手里呢。”

    “听说凌风敖还活着,在狄族朝廷当大官呢。”

    ......

    凌风敖在北境更是声名狼藉,人人唾弃,裴逍面上虽还算平静,但心里也涌上了愤恨之情。

    阮柏聿看了眼那角落里的少年,抬手示意学子们静下来,接着道,“先太子求情,先帝震怒,将先太子罚到江南圆觉寺禁足反思。”

    “谁料,没过多久,先太子遭到刺杀薨了。”

    “先帝忧急之下病笃,濒危之际,下诏传位给六皇子和王,也就是当今圣上,并赐婚定国公女窦氏为后,丞相女林氏为妃。”

    “当今圣上即位后,继承太宗、高宗和先帝遗志,勤政爱民,重视人才教育,君臣同心,百姓安乐,四野番邦纷纷称臣上贡,朝政已有当年盛唐时之气象。”

    “诸生当此盛世,又值锦绣年华,应不忘前耻,勉励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夏少年行请大家收藏:(m.mingyutales.com)大夏少年行明隅传奇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