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从木窗里探出脑袋,她跑下来说:“哇,哪里来的这么多,啊,破布?”
“什么破布,”林秀水已经挑好了绢布,她坐在桌子前,开始修风筝的破洞,“你挑好了,我给你做双猫头鞋。”
小荷飞奔去拿凳子,边蹦边说:“我挑,我挑。”
坐不住一会儿,小荷又把头挨到林秀水肩上,好奇道:“阿姐,你这鹞子怎么破了?”
“破了别人才要修啊,才能有银钱赚啊,”林秀水一边回她,趁着还有光,开始补这只风筝。
这风筝有三处大的破洞,四处小的,这风筝骨架是竹木的,用线缝住固定,不像纸鸢是胶粘的。
她用剪子把线缝剪了,将竹木骨架放好,取下风筝面,补绣不是瞎补,得根据花样来。这只蝶形风筝是黄底的,两侧为柿蒂纹,这种类似于柿子顶花萼的纹样,在临安府很盛行。
因为柿蒂纹里的柿有事事如意的期盼,而柿根有木根坚固之最,又衍生出永久长存的意思。
林秀水在窗棂、砖瓦、陶罐、木雕上都见过,布匹上尤其多,小孩衣物纹样大多为柿蒂纹。
但这风筝上的柿蒂纹有很多层,底面是青蓝菱形,内里一圈土黄条,再是橙色四瓣花萼,边角有暗红的尖顶叶片。
她至少需要这四种近似色的绢布,根据形状裁剪贴补,力求做到近似,至于其他小洞,再挑杂色布剪贴出花瓣装点。
先取一小块蓝布裁成比破洞大的菱形,再沿边细细下针,线用的是绢布拆下来的绢线,极细,这布不能涂糨糊,等糨糊干了这圈布会发硬。
其次先绣边缘黄条,再则是剪了柿蒂纹样再缝上去,针得斜着下,撩针挑线,不让线太显眼,这虽然不是她头次补绣,总还是有点忐忑。
实在是这绢布很薄,风筝当然越薄越好,但对于她要补的人来说,则很考验手艺,每下一针得想清楚,不能来回拔针。
随着天渐黑,原先那破掉的大洞,则渐渐的,变成风筝原有的纹样,除去颜色差异和轻微凸起,那图案跟原本就生在一起的一般。
林秀水补完大洞,准备着手补小洞,抬起头才惊觉天早黑了,手边还有两盏麻油灯,一碗早已冷掉的面。
这才想起,姨母回来叫她吃饭,她嘴上说吃,手里还忙活,压根没吃。
她揉揉酸胀的肩膀,王月兰见她动了,才过来没好气道:“什么要紧的活,不能吃了再做,这冷饭别吃,灶里还有焖着的饭。”
王月兰又拿来几副膏贴搁桌上,她说:“你贴手上啊,这膏贴好用的,我问人家问来的。”
林秀水怔住,她可从没跟姨母说过手疼。
“吃饭去呀,愣着做什么,”王月兰的手在她眼前晃了晃,“怎么,眼睛疼?”
“没有,”林秀水揉揉眼,她轻轻地说,“膏贴好贵的。”
王月兰掏丝绵兜,装听不见。
“吃饭去。”
林秀水怀揣着热烫烫的膏贴,去灶里拿吃食,是骨头汤面,她坐回到桌子前,此时天黑有星,小院有风,两盏麻油灯一晃一晃的。
王月兰在她旁边拿出丝绵兜,像半只袋子,她之前手里涂了猪油,还油润润的,撑开丝绵,中间挖个小洞,从袋子变成丝绵圈,这样做裤做袄,要扯成长条便是做丝绵被。
要想变成一整块薄而暖和的丝绵,得要两个人一块扯,力道要相同,手速要匀称。将圈扯薄扯成丝丝缕缕,扯得好,大小一样厚,扯不好,这边薄那边厚,则再翻翻扯扯,缝补一通。
原先林秀水想搁了碗,过去帮忙的,小荷却跑过来,她撸起袖子说:“我也会翻丝绵的。”林秀水惊讶,“真的啊?”
“我翻得可好了,去年也是我同娘一道翻的。”
王月兰扯扯丝绵圈说:“没法子呀,找别人翻就得欠人情,早些年我叫别人一道来翻丝绵,喊了一次,那年我给别人翻了十来趟。”
后来她再也没翻过,去年冬天里冷,想着给林秀水捎丝绵袄,买了废茧自己弄的,一遍遍教小荷扯绵兜子,教了好久,总算扯得比较像样。
其实这种只要有个人拉扯住,王月兰自个儿便能借力扯均匀,林秀水想搭把手的,毕竟这是别人花了银钱的。
但她在旁边盯着看了好几张,撕扯的绵絮很是均匀,且这棉絮还得缝补,不匀的地方再稍稍补补,便也放了心。
这个夜里,小院里,麻油灯旁,林秀水借着光在补风筝,旁边时不时投下影子,小荷跟王月兰扯丝绵,那绵影罩住了林秀水,绵絮时而像轻雪飘下来。
没有炉子,她也总觉得热烘烘的,大抵是手上的膏贴很烫,她会时时记得。
第二日早,补完的风筝出现在船布郎手里。
他还没睡醒,刚看一眼,奇怪道:“你不会是上哪买了只新的吧?”
“要不你再瞧瞧呢
喜欢江南裁缝日志请大家收藏:(m.mingyutales.com)江南裁缝日志明隅传奇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