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开春时节,三月的风凉意还很重,东市明德坊自东向西第三户人家,女主人崔茵娘拿着盖着布的竹篮往外走。
丫鬟竹儿拿着披帛追了出来,“夫人,还是披上吧,今天风大。”
崔茵娘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竹儿递来的披帛,自己动手披上。
竹儿自然的帮崔茵娘整理披帛下摆的褶皱,让这件看起来不算新的披帛尽量平整起来。
“以前我也能帮夫人披的。”竹儿整理完有些委屈地道。
崔茵娘看着比自己矮了一头丫头,努力垫高脚的样子,不禁开怀大笑,“谁让你三年前就不长个,别委屈了,我等着吃包子呢。”
竹儿恭敬的点头,“请夫人放心,包子这次一定成。”
竹儿之前在崔家是崔茵娘的贴身丫头,没进过灶房,崔姨娘结婚这一年会了学会了各种面食,但包子一直不是很成功,特意请教了崔家的厨娘,这次她信心十足。
崔茵娘点头,“我先走了。”
竹儿有些担心,“夫人,真不用我去吗?”
崔茵娘坚持,“不用,好好做包子。”
竹儿在后面看着她拐到了巷口,不见背影才关上门,嘴里念叨着,“包子,包子,一定会成功。”
另一边,崔茵娘走到了巷子边槐树下等人。
封华远远走来,眼睛一亮,一眼就看见了高挑的崔茵娘。
崔茵娘上衣着深蓝色短襦小袖,及胸深蓝色低滚边粉牡丹花儒裙,外搭覆盖到脚面装绵帛袍,面容姣好,比一般女子高大,七尺左右的身量,将寻常人家过冬衣服穿的别有一般风味。
封华走进,看向崔姨娘,再低头看见自己的披帛,啧啧感叹,“茵娘,还是你穿好看,我穿总有种撑不起来的感觉。”
封华不高,披帛很厚很大,封华娘家是江南商户,嫁的丈夫也是商人。
自从崔茵娘住在这里常去她家铺子买东西都,俩人熟了起来,关系越来越好,封华的长安话里夹杂着江南音,声音清脆婉转。
崔茵娘无奈笑笑,俩人挽着手,“各有各的美。”
说的并无错,封华的丝绸小袖儒裙很精致,外面的披帛是江南娘家寄来的狐裘,用料珍贵扎实,价格不菲,加上她有南方水乡特有的委婉,自然也很美。
“好好好,你说的对。”
“都好都好,快走吧,你家小崽子等会从学堂回来,像饿急的狼!”
崔茵娘先行一步,封华紧跟傍边,“那小崽子,真是的。”话语里是自豪。“你也快了。”
崔茵娘面露期待,“嗯!”
一个夫人从巷子口走出来,和俩人碰了正着。
“茵娘,去买东西!”
“云娘,你回来了?”
“嗯,刚回来。”
崔茵娘走到南门街,街面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香气扑鼻的包子,有人在一旁大块朵颐,周围人不仅食指大动,集市如往常一样热闹。
俩人行致路口,“茵娘,我先去了。”
“好,阿华,我等会来拿面!”
二人在路口分别,封华去了自家铺子,崔茵娘早有计划,去刘婆婆那里买了点青菜,韩婆婆是云娘的婆婆,每天从一里之外村子将菜带来买。
在刘老大那里称了一两肉,刘老大的三岁的女儿砍起肉不必刘老大差,
崔茵娘由衷赞美一番,刘老大一激动多给了半根骨头,回去熬汤很不错。
崔茵娘卖的差不多了,满足的去了封华铺子,拿走了封华留好的粗盐,东西不多她拿的轻松,这也是她不要丫头来的原因。
结婚这一年崔茵娘很满足,从小生活住在这长安城东,当姑娘时家里保护得好,和丈夫华珩是娃娃亲,她父亲娶妻之后搬到京城,娃娃亲依旧,一年前,十六岁的自己等到了丈夫华珩,如约娶了自己,在京城找到一份不错的差事留了下来,华珩为人和善,她知道长安大不易居的道理,勤俭持家,和丈夫起了融融。
丈夫饱读诗书,哥哥们常和他讨论学问,结婚后谈起间也多是称赞,三个月前,大夫说有了身孕,期盼孩子的心有了着落。
和封华告别,崔茵娘步行进了绣房,前面有外族人买布。
崔茵娘等他们离开,王掌柜眼神放光,热情的迎了过来,“茵娘来了,来的正好,昨天有人想要大件,你绣吗?就是时间有点紧。”
崔茵娘惊讶,“王姨,能绣的,不知需多久?”
掌柜王姨暗自松口气,崔茵娘送绣品半年,绣技最好,擅长绣人物、画面,特别是神仙绣的一个栩栩如生,一定是专业绣娘教过,后来证实她是安仁坊崔家崔正德的女儿,崔正德是正六品官。
虽说这长安城到处是官,但
喜欢大夏创业起居注请大家收藏:(m.mingyutales.com)大夏创业起居注明隅传奇更新速度最快。